期刊导读

学位论文选题的自我追问与确证一种教育学的视

来源:南昌师范学院学报 【在线投稿】

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6-19

学位论文选择什么样的问题,既直接决定着学位论文的质量,也间接影响着研究生的后续研究。因此,对学位论文选题进行慎重的求索与充分的论证就在情理之中,也是研究生和导师煞费苦心、颇费周折之事。不过,对于学位论文的选题而言,无论是研究生与导师协商确认,还是研究生自主选取,最终皆需研究生对学位论文选题进行自我追问与确证;否则,后续的研究将会步履维艰乃至半途而废。那么,在学位论文选题时,研究生应自我追问什么?通过自我追问,研究生如何确证学位论文选题的价值?

一、切己之问:确定学位论文选题的议题

有关学位论文研究方法之类的论著,都会告诉你好的学位论文选题既要具有理论或实践价值,也要具有创新性与可行性,但这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却并不能让你选择到你要研究的问题。因为人们选择什么问题既受制于人的理性判断,也取决于人的情感关注。因此,任何好的学位论文选题既要具有理论或实践价值、创新性与可行性,也要融入研究生的生命世界,契合研究生的情感欲求;而那种仅仅是理论或实践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性、可行性的选题,倘若未能与研究生自我生命、情感欲求发生关联与融合,那么这种“异己”的问题就难以激发研究生研究的热情,反而会阻碍研究生研究的内驱力,进而影响研究的质量。况且,具有理论或实践价值、创新性与可行性的选题有无数个,究竟选择哪个问题进行研究仍需研究生自己来取舍与定夺。从此意义上说,学位论文选题应进行切己之问,并通过切己之问,确定学位论文选题的议题。

切己之问既是研究生殷切想要思考、解决的问题,也是研究生自己感受、体验到的困惑,是与研究生的人生经历与当下的现实诉求密切相关的疑问。这种切己之问的着眼点是自己的“乐点”(感兴趣的问题)、“困点”(感到疑难或困惑之处)与“盼点”(自己的理想追求),其目的在于通过解决自己的问题而启发、促进他人对此问题的理解、认识与豁亮。当然,这种切己之问并不是纯粹个人的问题、疑难或困惑,因为对于纯粹个人的问题、疑难或困惑,其解决对他人或社会就没有价值,也就没有研究的意义。因此,切己之问应是个人问题与专业公共问题的交集,其选择既可从专业公共问题中寻找自己感兴趣、愿研究的问题,也可通过将个人问题延伸、拓展到专业公共问题中,从而实现个人问题与专业公共问题的交集。记得,我自己硕士学位论文的选题“我国现阶段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探讨”,先是张良才老师将2000 年第十届“中青会”的会议主题——社会转型期的教育公平问题——告诉我,问我是否有兴趣研究该主题后,自己再联系自身十几年的基础教育工作经历,深感教育公平问题确实存在,有深入研究的必要;于是,就将这个专业公共问题融入自己的教育经历中,进而实现了专业公共问题与个人问题的融合,结合教育学原理这一学科特点,先后发表了《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思考》《教育公平刍议》《试论教育公平的基本特征》《课堂教学中公平问题的理性思考》等学术论文①参见张良才,李润洲《关于教育公平问题的理论思考》,载《教育研究》2002 年第12 期;李润洲《教育公平刍议》,载《江西教育科研》2002 年第4 期;李润洲《试论教育公平的基本特征》,载《教育评论》2002 年第11 期;李润洲《课堂教学中公平问题的理性思考》,载《山东教育科研》2002 年第9 期。。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“论教育学研究的价值生成”,则是自己因深感教育学研究备受歧视乃至指责而自主选择的论题,正如石中英老师在我的博士学位论文出版时写的序所言:“说实话,当年他(作者)选择这个题目作为博士论文题目时,我的内心并不是很赞同。当时我主要的考虑是不想让他犯我当年犯的同样的‘错误’……但是,他(作者)是一个态度上很诚恳、行为上也很执着的人,一心想在自己所选定的问题上走下去。我猜想,他的执着的甚至有些固执的心态也许正如我当年:一方面是解决自己内心的困惑与问题,另一方面也是基于对教育学科及其研究的无限热爱和自觉责任。”[1]此博士学位论文的选题则是将个人问题拓展、延伸到专业公共问题,主要探讨了“意识形态、异域教育理论、其他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研究”和“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”的关系及教育学研究价值生成的路径等问题,先后发表了《实践逻辑:审视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新视角》《新课程改革呼唤怎样的教育学》《教育理论如何表达教育实践》《论教育研究的价值及其限度》《教育学原创性研究何以可能——一种教育学经典的阐释》与《异质教育理论如何本土化——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例》等十几篇学术论文②参见:李润洲《实践逻辑:审视教育理论与实践关系的新视角》,载《教育研究》2006 年第5 期;李润洲《新课程改革呼唤怎样的教育学》,载《全球教育展望》2006 年第3 期;李润洲《教育理论如何表达教育实践》,载《江西教育科研》2007 年第4 期;李润洲《论教育研究的价值及其限度》,载《教育学术月刊》2008 第10 期;李润洲《教育学原创性研究何以可能——一种教育学经典的阐释》,载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(教育科学版)》2008 年第5 期;李润洲《异质教育理论如何本土化——以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为例》,载《河北师范大学学报(教育科学版)》2008 年第1 期。。
上一篇:自主性学习之我见
下一篇:没有了